局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栏目导航
  热点专题
 

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创新

作者:梅李中学    点击数:5200    更新时间:2006-11-13

               (常熟市梅李中学新课程改革总结)

2002年九月开始,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春风的沐浴下,全校师生热情高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四年来,无论是校长还是一般教师,都经历了一次教育思想的大转变,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传导授业解惑已经被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所替代。学校把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前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积极宣传,层层发动,领导带头,有序实施,分步推进,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领导,转变全校师生观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教育改革。这是顺应国家发展,这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学校强化对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的宣传,通过请专家来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观看录像,开讨论会等形式,进行新课改宣传,使每位教师都能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现代人要同时具备创新、竞争、合作等意识和能力。教育要跟上甚至超前于时代的发展,就不能不按照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来培养人,即培养出有健全的价值观、有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有创造意识和能力,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能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社会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目标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旧课程那种繁、难、偏、旧,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一套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让每位教师明白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需要解决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学习效率偏低、学生个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等许多问题。新一轮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必将带动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始终贯彻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科学规划,有序开展的方针,保障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新课改革一开始,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主管教学和教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各处室主任以及中学高级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教师培训制度等。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课改、人人支持课改、人人参与课改”,营造出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良好的课改舆论氛围。

二、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为使新课改从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轨道,师资培训工作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学校实行了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我校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2002年暑期开始,学校派出数名骨干教师到南京、镇江、苏州等地参加新课程省级培训,同时与原常熟高专教育管理系联合举办了“青年教师研习班”。数十名教师到常熟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市级新课程培训,并由他们对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四年多来,学校在教师新课程培训方面所化的经费达数万元。

为使新课改得以有效实施,在学校的工作计划、课程安排、教师考核奖励、学生评价等都对实施新课改作出明确规定。学校通过教代会,重新修定了《梅李中学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梅李中学教师奖惩办法》,新制订了《梅李中学学科教学带头、教学能手新课程改革工作考核细则》,上述文件都对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作出要求。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激励机制,使一批教在教改中有特色、善钻研、勤进取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四年来,学校初中教师中有4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另有4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他们在教改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由于新课程改革没有一定的模式可遁,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校明确要求教师必需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组相互听课制度,规定教师听课节数并落实到教师考核。以开展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为抓手,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以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标准,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评判哪个思路更接近课改,更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所有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要学会使用现代教学传媒,从互联网上查寻教学信息和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的课改信息;要求教师自制一定数量课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每学年都要求教师写一篇关于新课改的教学体会文章或一篇教学反思,开展课堂透视和优质课评比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改革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把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动”起来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改变过去教师占主要地位的满堂灌的阵旧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方式。强调以人为本,不能象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统一标准,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营造师生共同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倡课堂上要形式多样,把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动手实践寓教于动,游戏活动寓教于趣引进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同时,学校组织了各年级的教学调研活动,及时总结和发现课改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进课改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为发展学生的特长,从2002年起学校在初中年级增加特色兴趣班,开设了手工编织、绘画、书法、电子制作、摄影、篮球、乒乓球、体操及各学科竞赛辅导等课程,配备具备相应特长的教师每周二到三次进行辅导,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得于发现,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我校《浏阳河》节目在苏州市中小学器乐合奏录音比赛中获得苏州市一等奖;05年常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我校获初中级团体总分第三名。仅2005——2006学年度我校就有31人次在全国青少年智力七巧板竞赛、江苏省科技模型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手工成果展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在学科竞赛方面近四年有50多名学生获得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学生钱贲在06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姚俊峰同学获06年江苏省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一等奖。为展示课改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我校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外校讲学,介绍经验。学校每学年都要安排十多名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作为的教师举行新课程改革公开课展示活动,来自全市各初中学校的教师来我校交流指导,对我校在课改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给予肯定。同时学校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学期都要派出数十名教师到各兄弟学校参加学习交流,一大批新老教师提高新课改的理论业务水平。

从参与课改实验到现在为止,我校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陈堂君老师的〈从《学记》看素质教育的源头〉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发表,另一篇文章《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学校人文管理优势互补》获全国基础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二等奖;谢咏梅的《让语文课绽放学生心灵美丽的花朵》和王影月老师的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心育艺术》均获获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评比二等奖,王影月老师的论文《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另有黄付军、王雨燕、顾健国等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获奖,有力地推动了全体教师的教研氛围,更好的促进了以教研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态势。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师生的教和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在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行为在变化、学生""的方式也在变化,教师已经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新的课程意识和新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备课组的教研氛围浓了,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课改实验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课改工作在我校实施顺利,效果显著,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老师们的建议归纳如下,望主管部门能给予关注。

(1)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主要还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尤其是初升高考试,使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能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还相当缺乏,教师用于制作课件的时间太多,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直观教学,妨碍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现行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式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担忧课改后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淡化了教师对课改的热情。建议主管部门改革对教师的考核办法,真正实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四年来我校实施的的课程改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受到广大师生的热忱欢迎,成绩较为显著。让我们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制订出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新课改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让新课程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Tags(关键字):创新  
编辑:lr_jjk
常熟教育信息网由常熟市教育局主办
常熟市教育局地址:常熟市衡山路78号 邮政编码:215500
苏ICP备05032404号